导言
深圳的校园里,学生们正通过AI教具观察植物,认知植物的方式正在被新技术与新知识重新书写。西双版纳的民族中学,植物保护专家将热带雨林搬进校园,实地培养未来的雨林守护者。一个共同的趋势表明:植物多样性保护正在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向综合保护的新范式。
9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承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植物多样性的综合保护平行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保护区、植物园与当地社区”为主题,汇聚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和研究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和植物保护实践者。

多方协作,方能应对生物多样性全球挑战
“面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植物保护需要创新性的综合解决方案。单一措施已经不足以应对当前挑战,此次论坛旨在启发自然保护区、植物园与社区参与保护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植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星耀武研究员在开幕致辞中表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处代表Maximilien Gueze博士强调:“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福祉的基石。杭州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提醒我们,保护地不仅是一个受保护的空间,更是一个交流创新以及充满希望的地方。植物园在就地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独特经验,为全球保护事业提供了宝贵思路和案例。”

保护实践,整合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任海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生存受威胁植物中,2,239种同时得到就地和迁地保护,1,075种仅在自然保护区中就地保护,496种仅在植物园中迁地保护,510余种尚未受到任何形式的保护。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与迁地保护体系对绿色发展,提供战略性生物资源支持。

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徐卫华研究员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性工作。强调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价值:“中国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纳入主流,重组保护地体系,推动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国际合作,加强植物保护成为全球共识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项目主任Joachim Gratzfeld博士带来了全球视角。他指出:“相较于其他环境保护领域,植物保护所获资金明显不足,而植物却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提供食物、栖息地和多种生态服务。”

新加坡植物园森林与树木研究部主任Chuck Cannon博士则分享了新加坡的“自然之城”愿景。他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植物园在城市建设中有重要的枢纽作用,支撑关键的物种保护行动并促进多方合作。”

技术创新,赋能保护方法创新
论坛上,多项技术创新引人注目。北京大学的姚蒙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空气环境DNA(eDNA)的新监测方法。“所有生物都会释放DNA,这些遗传片段进入空气后即可被采集。”姚蒙解释说。仅在几天内,北京一个采样点便检测出485种植物和132种脊椎动物,这种方法无需昂贵设备和电源,适合多场景应用。

社区参与,保护与发展的共赢路径
多个社区参与的案例展示了保护与发展的协同效应。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管理者、社区居民、游客、企业和生态教育产业赋能,使保护行动转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驱动模式。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当地社区合作,重新发现并利用跳蚤草开发出环保驱蚊产品。将民族植物学研究与乡村振兴结合,展示了传统生态智慧在现代保护中的应用。

多方讨论,发出植物多样性保护倡议
围绕保护区与植物园如何协同应对物种灭绝、生境破碎等全球性挑战,“就地一迁地”保护融合新模式,生态教育如何转化为公众行动,传统知识如何助力可持续保护实践等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ximilien Gueze博士,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Harald Schneider研究员,嘉道理农场及植物园Sven Landrein博士,The Habitat Group集团董事总经理Danny Chua,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宋一青博士,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霞正高级工程师,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并与参会代表热烈交流。

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论坛发布了《植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呼吁建立全球植物多样性协作网络,推动知识共享与联合行动。倡议书提出了四条具体行动路径:建立全球协作网络、推动政策与制度支持、加强教育与公众宣传、动员全球资源,实现公平包容的植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结语
论坛落幕了,但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刚刚翻开。从热带雨林到城市校园,从国家公园、到国家植物园、再到社区保护,一张融合技术与传统、科学与社区、保护与发展的植物综合网络正在形成。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进研究员强调:“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地方社区是植物保护的重要利益相关方,他们之间的合作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
正如与会专家所共识的:没有单一机构能够独立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但通过协同创新与全面合作,我们能够守护这个星球的绿色基因库,为未来保留自然的生机与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