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至29日,由哈萨克斯坦总统直属国家科学院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成功举行,生物与技术研究所Yerlan Turuspekov院士担任本次会议的主席。该系列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2023年8月首次发起举办,随后于2024年9月由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承办第二届会议。
本届会议聚焦“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主题,全面探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进展。作为该系列会议的发起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强调泛第三极地区在全球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关键地位,并呼吁进一步加强国际协作与资源共享。哈萨克斯坦总统直属国家科学院院长A.K. Kurishbayev院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高度肯定会议在促进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哈萨克斯坦、中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以色列、韩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等14个国家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设40多个大会报告和35个学术海报。会议总结了前两届研讨会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植物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
会上,昆明植物所多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昆明植物所原党委书记、所发展战略规划顾问李宏伟介绍了“昆明国家植物园创建工作进展”;孙卫邦研究员作“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及保护名录制定规范”专题报告;宋波研究员分享了“特化的花苞片在中国西南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关键作用”;邓涛研究员作“植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系统发育结构”研究汇报;陈建国研究员探讨了“垫状植物提升多样性从而增强高山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马祥光副研究员介绍了“葱属高山韭组内的平行演化和隐存多样性”;杨静副研究员与蔡磊副研究员则分别介绍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研究”和“喀斯特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弥勒苣苔的保护基因组学与遗传适应性”。罗桂芬正高级工程师、刀志灵正高级工程师和博士生罗芃睿以海报的形式介绍了“墨脱百合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青藏高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调查与保护”和“干热河谷物种形成案例”。这些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促进了各方深入交流与合作思路的拓展。
孙航院士致闭幕辞并指出:与会人员未来将继续深化国际科学合作,加强资源与数据共享,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行动,促进泛第三极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会后,在Yerlan Turuspekov院士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直属国家科学院植物与植物引种研究所所长、国家植物园主任Gulnara Sitpayeva教授的陪同下,昆明植物所代表团先后访问了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所、植物与植物引种研究所和哈萨克斯坦国家植物园。访问期间,双方围绕科研仪器平台建设、研究方向拓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就国家植物园建设领域探讨了合作方向。其间,李宏伟顾问结合昆明国家植物园的创建和设立经验,与哈方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后续在植物园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方和哈方还联合开展了天山山脉区域的野外科学考察,围绕典型山地植物多样性、特有物种分布及生态适应机制等问题展开实地调查,为推动中哈两国在高山生态系统与植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长期合作提供了新契机。
 
参会人员在哈萨克斯坦总统直属国家科学院合影
 
部分报告合影
 
会后在天山山脉野外科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