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Widely targeted metabolomics,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analyses exploring the mechanistic basis for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ree golden camellia species”为题的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IF2025=4.0,Q2,中科院2区),我所广西特色植物保育及利用创新团队成员杨一山研究实习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柴胜丰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广西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金花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中唯一开黄花的类群,被誉为“茶族皇后”、“植物界的大熊猫”,具有重要的科研、药用与保健价值。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共发现金花茶组植物约50种,其中24种(含变种)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以广西分布种类最多(22种)。
该研究以新近发现的德保金花茶(Camellia debaoensis)、富宁金花茶(C. mingii)和喙果金花茶(C. rostrata)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以及分子对接技术,深入探讨了三种金花茶叶发挥抗氧化作用物质基础、潜在的利用价值和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金花茶中共鉴定出1264种代谢物,其中黄酮353种,酚酸218种,为物种间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两种亲缘关系较近的德保金花茶和富宁金花茶的代谢谱更为相近。在与抗氧化相关的潜在靶标分析中发现,德保金花茶和富宁金花茶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贡献者为黄酮类,其核心代谢物为柚皮素、橘皮素、山柰糖苷等;富宁金花茶则为酚酸类,核心代谢物为阿魏酸、异阿魏酸与咖啡酸。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德保金花茶中柚皮素与TNF、CASP8靶点的结合能力较强(指向抗炎);富宁金花茶中Naringenin与SRC靶点的结合能力较强(指向心血管相关);喙果金花茶中咖啡酸与EGFR结合能较强(指向肿瘤防治潜力)。

图1 三种金花茶代谢物的总览图(A)、主成分分析(B)、相关性分析(C)和热图分析(D)

图2 三种金花茶主要代谢产物的抗氧化活性靶点及核心靶点鉴定
该研究不仅为理解金花茶组植物化学多样性及其生态适应提供了新证据,也为其在功能食品开发及相关药理研究中的靶点选择与成分优选提供了可操作的路线与数据支撑。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ff.2025.106968
此外,我所广西特色植物保育及利用创新团队另一篇题为“Nectar characteristics and pollination ecology ofCamellia perpetuain South China”的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Flora,(IF 2025=1.8,Q2,中科院3区),我所江海都研究实习员、曾丹娟助理研究员、广西大学在读博士秦惠珍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韦霄研究员和柴胜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桂科学者”创新团队等项目资助。
四季花金花茶(Camellia perpetua)为广西喀斯特地区几乎全年开花的植物,但不同季节花蜜特性及其对繁殖成功的影响仍知之甚少。该研究深入分析了四季花金花茶夏季和冬季开花的花蜜特性和传粉者行为。结果表明:四季花金花茶冬季单花花蜜总量(453.66 ± 4.67μL)显著高于夏季(129.14 ± 4.48μL)。花蜜分泌量白天减少、夜间增加。冬季花蜜中蔗糖与(葡萄糖+果糖)的比值显著高于夏季,但谷氨酸含量在夏季更高。两个季节的主要传粉者均为叉尾太阳鸟、中华蜜蜂、意大利蜂和彩带蜂。冬季鸟类的访花频率、结果率和结籽率均显著高于夏季,冬季鸟类的高访花频率可能与该季节花蜜量更大、蔗糖比例更高有关。该物种花蜜特征的季节性差异似乎与不同的传粉者功能群有关。

四季花金花茶的主要传粉者
该研究成功揭示了四季花金花茶花蜜特性与传粉媒介在时间变化上的差异,对理解四季花金花茶的生态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lora.2025.152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