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联合重庆师范大学、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保护区管理中心、新加坡植物园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合作研究,揭示了天坑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及其环境驱动机制。
天坑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地区的一种典型喀斯特负地形,其形成于地下河对碳酸盐岩层数万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独特的负地形与微环境使其成为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然而,天坑作为避难所的内在维持机制尚未清楚。该研究选取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原生天坑(蓝家湾天坑)为研究对象,并以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苔藓植物为切入点,揭示该天坑独特的苔藓物种多样性以及分布格局,并首次系统阐明天坑内“冷-湿岛”微气候如何通过环境过滤作用塑造天坑垂直带苔藓群落物种多样性组成与群落结构变化。

蓝家湾天坑
该研究还发现,天坑内的“冷-湿岛”效应不仅为苔藓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还可能为其它濒危植物和微生物提供避难所,尤其在喀斯特石漠化加剧和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效应对维持地区及局部区域高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研究人员建议,未来应加强对天坑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重点维持其微气候,巩固天坑作为地区生物多样性避难所的功能,以应对气候变暖与区域干热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威胁。

9种环境因子在蓝家湾天坑垂直带上的变化
该项研究成果以“Bryophyte diversity,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drivers in the forest along the vertical gradient of a mature tiankeng, China”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JCR 1区,中科院2区) 上,我所为第一单位,我所资源地理研究中心植物多样性团队唐启明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重庆师范大学刘艳教授、我所韦玉梅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保护区管理中心罗亚进、新加坡植物园Boon-Chuan Ho研究员和温州大学金鑫杰博士为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广西弄岗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能力提升项目(No. Guike 23-026-2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2360056)、广西自然科学基金(No. 2020GXNSFBA297044)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1989425004226?via%3Dih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