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   English  |  常见问题 
 
 首 页 新闻动态 主要任务 成员风采 了解联盟 加入联盟
当前位置:Home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揭示东亚亚热带地区洞穴生物的定殖规律 | 学术前沿
时间:2022-08-29  来源:国家植物园  作者:韩艺  点击:

  洞穴内部通常光照弱、温度恒定、湿度高,且营养贫瘠,是一种极为独特的生态系统。洞穴内生物繁殖能力弱、群体小,灭绝风险极大。全球洞穴系统孕育了大约5万种穴居生物,但仅有7%的洞穴在自然保护区之内。相对地表生物,人们对洞穴生物的关注则较少。东亚亚热带,尤其喀斯特地区,拥有丰富的洞穴系统,孕育了许多特有的生物,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国家植物园、中科院植物所王伟研究组以东亚亚热带洞穴的特有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28个植物、动物和真菌类群的系统发育、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等分析,发现88%的洞穴定殖事件都发生在渐新世-中新世交界期(23 Ma)之后;绝大多数洞穴特有支系(1真菌类群除外)都起源于地表的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洞穴定殖速率在中新世(21–5 Ma)持续增加,上新世以来(4 Ma)急剧降低。科研人员进一步模拟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适生区的进化动态,并分析了19个化石点的古温度、古降水变化,认为当地的地质(造山和板块运动)、古气候(季风和降水)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演变共同驱动了该地区洞穴生物的定殖。此外,研究还发现9个从洞穴生境返回地表的事件:植物1次,动物5次,真菌3次。这说明洞穴不仅是森林物种的避难所,而且是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资源库。

图片

东亚亚热带地区洞穴生物的迁入动态

(A)迁入速率;(B)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变化简图;(C)气候和植被变化动态

  该研究揭示了东亚亚热带地区洞穴生物的定殖规律,并解析了影响地表生物迁入洞穴的主要因素,提出的“气候-植被-孑遗”模型可用来解释其他同纬度地区洞穴生物的定殖式样。该研究不仅提高了人们对洞穴生物多样性进化历史的理解,而且对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PNAS上。国家植物园、中科院植物所在读博士生李小倩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王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这项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先导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207199119

---------------------

  编辑丨韩艺

  审核丨李蕊梅
       
       原文链接: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揭示东亚亚热带地区洞穴生物的定殖规律 | 学术前沿

 

相关信息:

  • 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揭示气溶胶对阳生叶和阴生叶 2022-08
  • 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在Science上发表草地土壤碳固 2022-08
  • 西北片区第八届森林疗养师实操培训近日在秦岭国 2022-08
  • 秦岭国家植物园举办陕西省极小种群植物保护策略 2022-08
  • 如何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 2022-08
  • 如何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 2022-08
  • 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观点) 2022-07
  • 秦岭北麓银屏山及田峪河流域科学考察之旅 2022-07
  • 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 2022-07
  • 多名院士建言,新疆两大植物园携手争晋“国家级” 2022-07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新闻动态
    综合报道
    工作进展
    成员消息
    科研进展
    国际园讯
    视频新闻
    推荐资讯  
    最近更新  
    热门点击  
    Copyright © CUBG 2013-ICCBG 2022 - 中国植物园联合保护计划办公室   滇ICP备13004273号-2   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 勐腊县 勐仑镇   电话:0691-871333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