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植物园及相关单位:
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植物园高质量发展,2025年植物园学术年会定于2025年11月11-14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举办,诚邀植物园及相关单位工作者前来交流。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 间: 2025年11月11-14日
地 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林市大公馆酒店
详细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中隐路2号
二、会议内容
(一)年会主题
数实融合助推植物园高质量发展
(二)专题论坛
1.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
2. 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
3. 植物园与新质生产力
4. 数据大模型与AI时代的植物园管理
5. 植物园科普与科学教育
三、报名方式
报名参会需填写《参会回执》(附件1)并发送至会务组邮箱:gxibkyc@163.com(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或直接扫描二维码填写参会回执。
 
四、报告和墙报
(一)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已征集完毕,报告 PPT 长宽比为 16:9;报告时间15 分钟(含提问)。
(二)墙报
墙报请于11月5日前提交电子版至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熊雅兰老师,邮箱:gxibkyc@163.com。打印版墙报规格为 90 cm(宽)×120 cm(高),请提前制作好带至会场,现场工作人员协助布置。
五、会议相关费用
(一)注册费
| 参会类型 |
正式代表 |
学会会员 |
学生(凭学生证)。 |
| 金额 |
1800元/人 |
1500元/人 |
1200元/人 |
注:
(1)注册费含会议期间餐费、会议资料费等费用;学生凭学生证注册缴费。
(2)学会会员是指中国植物学会普通会员及以上,参会享受八折优惠,不受参会次数限制。普通会员会费100元/年,每5年一次收取500元;高级会员会费500元/年,每5年一次收取2500元,代表可扫描二维码按照公众号中“加入学会”提示申请加入。
(3)注册费一经缴纳,不再退款,将开具发票,可转给同单位参会代表。

中国植物学会公众号
(二)缴费方式及会议发票
代表可通过扫描会议网站二维码完成缴费,本次会议支持微信支付、公务卡(绑定微信支付)及银行转账方式付款,由中国植物学会统一收取并开具电子发票。提醒各位代表,请确保发票抬头信息和纳税人识别号无误后再进行缴费,会议费发票会后统一开具。

注册缴费二维码
银行转账信息:
开户行: 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金融大街支行
户 名: 中国植物学会
账 号: 11020101040002984
银行转账后,请务必扫描注册缴费二维码进行注册并将汇款凭证上传至系统内,以免影响后续发票开具。
(三)住宿安排
1.会议时间:2025年11月11-14日
2.会场及住宿酒店:桂林市大公馆酒店。
3.会议住宿:本次会议住宿费用自理,由年会组委会统一安排。单人间(房价330元/天),双人间(房价330元/天)。优先安排2名代表合住标间(非同一单位可能随机分配合住),若有住宿要求的,请务必在参会回执上注明。11月10日前未缴纳会议注册费者不统一安排住宿。
六、大会日程
| 日期 |
时间 |
活动内容 |
地点 |
| 11月11日 |
全天 |
注册报到 |
桂林市大公馆酒店 |
| 18:00-20:00 |
晚餐 |
| 20:00-21:00 |
预备会(分会委员及各植物园1名代表出席) |
| 11月12日 |
07:00-08:30 |
早餐 |
| 08:30-09:30 |
开幕式 |
| 09:30-10:00 |
合影(中场休息) |
| 10:00-12:30 |
大会特邀报告 |
| 12:30-14:00 |
午餐 |
| 14:00-16:30 |
大会特邀报告 |
| 18:30-20:00 |
晚餐 |
| 11月13日 |
07:00-08:30 |
早餐 |
桂林市大公馆酒店 |
| 08:30-12:00 |
分会场专题报告 |
| 12:00-13:30 |
午餐 |
| 14:00-17:30 |
分会场专题报告 |
| 18:30-20:00 |
晚餐及闭幕式 |
| 11月14日 |
|
离会 |
|
注:以大会手册日程为准
七、会议报告
(一)大会特邀报告(持续更新)
| 日期 |
题目 |
报告人 |
单位 |
| 11月12日上午 |
从诺奖看人工智能 |
张俊格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 “人工智能+”行动下的国家植物园AI能力体系建设 |
胡永红 |
上海辰山植物园 |
| 城市绿地与健康 |
任海 |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
| 立足植物园的植物资源发掘与利用 |
黄宏文 |
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 |
| 喀斯特特色药用植物可持续发展实践探索——以地枫皮为例 |
潘争红 |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
| 11月12日下午 |
Advancing Plant Conservation Through Networks, Data, and Accreditation: Insights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Botanic Garden Networks |
Patricia Malcolm |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 |
| 我国国家植物园核心能力建设刍议 |
廖景平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 |
|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 进展与展望 |
孙卫邦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 贺善安的植物园学术思想 |
赵世伟、张佐双 |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国家植物园(北园) |
| 统筹就地与迁地保护 : 版纳植物园的使命与担当 |
郁文彬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二)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会场1
| 日期 |
主题 |
题目 |
报告人 |
单位 |
| 11月13日上午 |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 |
国家植物园体系下花展模式初探——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例 |
邹丽娟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 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背景下科研科普协同发展实践——以南京中山植物园为例 |
耿茂林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 |
| 伊犁河谷的生物多样性与国家植物园创建 |
管开云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伊犁植物园 |
| 湖南省植物园体系规划 |
吕浩 |
湖南省植物园 |
| 云萝植物园的实践探索: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广州样本 |
王伟 |
广州市白云山云台景区管理中心 |
| 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一) |
上海植物园苦苣苔科植物迁地保育现状与分析 |
秦佳奇 |
上海植物园 |
| 珠峰的苔藓植物多样性 |
张力 |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 |
| 上海植物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病虫害防控策略 |
李融梅 |
上海植物园 |
| 河北省珍稀濒危植物及保护实践——以缘毛太行花为例 |
杜娟 |
石家庄市植物园 |
| 中国苹果属植物资源与观赏海棠品种发展 |
权键 |
国家植物园(北园)/北京市植物园管理处 |
| 伊犁河谷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引种实践 |
宋玉浩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伊犁植物园 |
| 南京中山植物园植保工作概述及近年来的新情况 |
汪泓江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 |
| 珍稀濒危植物长序榆的综合保护利用 |
李亚利 |
秦岭国家植物园 |
| 11月13日下午 |
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二) |
叉叶苏铁野外回归 |
莫丽文 |
南宁植物园(青秀山) |
| 三峡植物园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资源收集、保育及评价 |
李薇 |
三峡植物园管理处 |
| 以科学与园艺促进保护:南宁植物园苏铁类植物保护实践 |
许恬 |
南宁植物园(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 高山植物的保护挑战与应对策略——以绿绒蒿属为例 |
李高翔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 基于技术与机制协同创新的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
孔小平 |
西宁植物园 |
| 湖南省华中樱群体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
严佳文 |
湖南省植物园 |
| 河南省古树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
张娟 |
郑州植物园 |
| 华夏腹地特有早春开花植物—毛茛科铁筷子 |
苏齐珍 |
秦岭国家植物园 |
| 郑州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工作--以翅果油树为例 |
杨雪艳 |
郑州植物园 |
| 消失近百年的极危植物毛柄木樨 |
谢丹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 苹果属海棠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 |
尚玉萍 |
郑州植物园 |
| 未知的植物多样性与未来的保护 |
严岳鸿 |
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研究中心 |
| 我国喀斯特天坑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
蒲高忠 |
广西植物研究所 |
专题报告会场2
| 日期 |
主题 |
题目 |
报告人 |
单位 |
| 11月13日上午 |
植物园与新质生产力(一) |
昆明树木园棕榈温室建设暨棕榈科植物种质资源收集 |
马仁义 |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 |
| 岭南特色药材牛大力的化学物质与药效机制研究 |
冯世秀 |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 |
| 优异乡土草种保护与新种质创制 |
孙铁军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 上海植物园山茶种质资源的收集、创新应用与展示 |
郭卫珍 |
上海植物园 |
| 播撒中医药的种子:校园药圃植物配置与特色文化融合实践 |
刘琳 |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
| 薄荷精油合成调控分子机制研究 |
亓希武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 |
| 基于基因组学的簕杜鹃种质创新:园林植物育种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与展望 |
林培繁 |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 |
| 植物专类园建设新发展的思考——以南宁植物园叶子花专类园为例 |
尹婷辉 |
南宁植物园(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 营养元素、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在格木叶色转化的协同作用 |
欧阳子龙 |
南宁植物园(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 高质量专类园建设—以秦岭国家植物园百花专类园为例 |
许静 |
秦岭国家植物园 |
| 林草植物新品种测试保护及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 |
舒东膂 |
湖南省植物园 |
| 城市和农村湿地之间甲烷排放差异的微生物机制 |
易心钰 |
湖南省植物园 |
| 有机覆盖物对园林绿地土壤理化形状的影响 |
王珂 |
郑州植物园 |
| BGCI植物园规划建设与管理指南 |
赵世伟 |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 |
| 11月13日下午 |
植物园与新质生产力(二) |
《世界园林植物与花卉百科全书》中文版介绍 |
林秦文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园南园) |
| ‘美人’梅紫色叶叶色形成的基因组起源与梅花种间杂交育种的思考 |
蒙娟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园南园) |
| 苏铁植物传粉授粉规律与苏铁花粉库科学建设 |
龚奕青 |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 |
| 基于适应性基因的山茶与杜鹃株型改良研究 |
张涵 |
重庆市南山植物园管理处 |
| 杨树转录因子PtoKNAT3a1/3d1在木材形成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
孙宽 |
重庆市南山植物园管理处 |
| 数据大模型与AI时代的植物园管理 |
国家植物园的创新之路:植物大数据的融合与应用 |
吴慧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园南园) |
| 数字技术在植物园管理中的探索与思考 |
严冬琴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 植物园空地一体化信息采集和垂直大模型构建 |
李玥辰 |
南京智农云芯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
| 大模型在植物园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
陈建平 |
上海辰山植物园 |
| 数智赋能与生态创新——仙湖植物园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思考与实践 |
陈俏妮 |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 |
| 数字赋能植物园种质资源管理与智慧植物园建设 |
李敏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园南园) |
专题报告会场3
| 日期 |
主题 |
题目 |
报告人 |
单位 |
| 11月13日上午 |
植物园科普与科学教育 |
数实融合赋能科普教育新生态,深圳植物园进校园的创新实践 |
张卫哲 |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 |
| 共治共享理念赋能自然科普的探索与实践 |
王红双 |
保定市植物园 |
| 沈阳植物园“沐光森林”夜游项目—创新生态教育实践 助力绿色未》 |
王莹 |
沈阳植物园 |
| 北京教学植物园劳动教育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
李慢如 |
北京市少年宫(北京市青少年科技馆、北京教学植物园) |
| 心·脑·手”框架在科普活动中的实践与探索 |
周青梅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 |
| 基于南京中山植物园参与式生态摄影项目探究儿童自然联结的发展 |
岳智慧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
谢斌 |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植物研究所) |
| 汶川植物园的艺术与科普共生之路 |
刘明 |
汶川植物园 |
| 基于植物文创产品开发的环境教育研究 |
徐淑妍 |
昆明植物研究所 |
| 湖南省植物园科普实践:创新与合作推动科学教育 |
黄秀 |
湖南省植物园 |
| 郑州植物园科普工作创新实践分享 |
郭欢欢 |
郑州植物园 |
| 小学生植物社团课程——基于课程标准的科普课程设计分享 |
李青为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 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以桂林植物园为例 |
葛玉珍 |
广西植物研究所 |
| 不止于藏:从种质资源的静态保藏到大众科普的交互传播 |
葛荣 |
上海辰山植物园 |
| 以秦岭国家植物园“科学植树”为例——研学课程设计 |
方利英 |
秦岭国家植物园 |
(三)AI 时代的植物保育与科普培训班
地点:同专题报告会场3
| 日期 |
题目 |
报告人 |
单位 |
主持人 |
| 11月13日下午 |
网络时代的植物知识和传播 |
陈璐璟 |
自由媒体人 |
赵世伟 |
| 浅议植物园在AI时代的植物保育 |
潘伯荣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 |
| AI 时代植物科普的深度应用 |
陈红岩 |
国家植物园(北园) |
| 别样的植物园 |
郭翎 |
国家植物园(北园) |
| 弘扬种子精神,保护古树名木 |
李炜民 |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 |
| 植物园的发展 |
张佐双 |
国家植物园(北园) |
圆桌论坛:AI 时代的植物保育与科普
潘伯荣、管开云、张作双、陈璐璟、林惠东,李炜民 |
八、大会招展
本次大会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欢迎各领域的企业、公司、厂商单位积极参展、赞助,将有机会与国内同行们进行深入交流,展示和宣传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提升企业形象,推广企业品牌,开展产业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合作。
参展招商联系人:
胡瑛: 15611801533(同微信)
E-mail: bjhy2022@126.com
九、报到与交通
(一)报到
大会统一在桂林市大公馆酒店主楼大堂报到,发放会议资料,办理酒店入住。
(二)交通指引
代表可选择以下公共交通方式,亦可自行前往酒店。
1.桂林两江机场——桂林市大公馆酒店
乘坐方法:机场大巴-89路公交车
乘坐机场大巴,金水路口(公交站)下车,转乘89路,桃花新村(公交站)下车,步行82米到达酒店
2.桂林站——桂林市大公馆酒店
乘坐方法(公交车):88路-89路
步行211米,桂林站(公交站)乘坐88路,唐家村(公交站)下车转乘89路,桃花新村(公交站)下车,步行82米到达酒店
3.桂林北站——桂林市大公馆酒店
乘坐方法(公交车):100路-89路
步行100米,桂林北站(公交站)乘坐100路,东镇路(公交站)下车转乘89路,桃花新村(公交站)下车,步行193米到达酒店
4.桂林西站——桂林市大公馆酒店
乘坐方法(公交车):22路-建材家居市场公交专线
步行231米,桂林西站(公交站)乘坐22路,丽泽桥(公交站)下车转乘“建材家居市场公交专线”,桃花新村(公交站)下车,步行193米到达酒店
十、大会组委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一)会务咨询
方乐祺 电话 010-62836703;13641110937(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
宫 宇 电话 010-62836318,13370132326(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
E-mail: fangleqi@ibcas.ac.cn
熊雅兰 电话 0773-3550194;13557032150(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高丽梅 电话 0773-3550103;13788581092(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张 利 电话 15207732368(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E-mail: gxibkyc@163.com
(二)缴费发票
陈怡彤 电话:010-82599636/62836505;E-mail:cyt@ibcas.ac.cn (中国植物学会办公室)
备注:有关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的信息可通过以下网站查询:
中国植物学会网站:http://www.botany.org.cn
国家植物园网站:http://www.chnbg.cn/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网站: http://www.gxib.cn/
中国植物园联合保护计划网站:www.cubg.cn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
(中国植物学会代章) 广西植物研究所
2025年10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