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辰山科学研究中心)田代科研究员联合湖南师范大学刘克明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喻勋林教授,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共同发表题为《湖南秋海棠属植物资源全貌及其濒危状况》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梳理了湖南省内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及濒危等级,描述了1个新变种,报道了2个湖南省新记录种,并对新近发表的2个物种的性状进行了详细的中文描述。此外,该研究还提供了湖南省所有秋海棠属物种(含种下类群)的分类检索表,以便高效鉴定。
秋海棠属(Begonia L.)是全球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植物类群之一,亚洲是该属分布的中心,物种数量最多,尤其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尽管《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等权威专著已相继出版,但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对国产秋海棠资源的调查仍不够全面和充分,尤其是在省级或市级尺度上,新记录类群及新分布点的发现对加深国产秋海棠属的多样性认知、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文献查阅、标本考证及近十多年的野外调查,研究团队确认湖南省分布有13种秋海棠属植物,包括两个新近发表的物种:丹霞秋海棠(Begonia danxiaensis D.K.Tian & X.L.Yu)和汝城秋海棠(B. ruchengensis D.K.Tian);2个湖南省新记录种:南川秋海棠(B. dielsiana E.Pritz.)和西南秋海棠(B. cavaleriei H.Lév.)(下图);新拟永兴秋海棠(B. danxiaensis var.yongxingensis D.K.Tian)作为丹霞秋海棠的变种;建议用西南秋海棠、长叶秋海棠中文名分别取代昌感秋海棠和粗喙秋海棠(B. longifolia Blume)。

图1 湖南秋海棠属2个新纪录
(A-C)西南秋海棠,向祖恒摄于龙山;(D-F)南川秋海棠,其中图D为田代科摄于吉首;图E为喻勋林摄于永顺;图F为刘昂摄于桑植。
研究表明,湖南省的秋海棠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山沟阴湿处、岩石上、山脚密林下等地,海拔范围多在470~1000米之间。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标准,研究团队在省级水平(非物种全球评估)对这些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如下:
极危(CR)4种1变种:西南秋海棠、长柄秋海棠(B. smithiana Yu)、食用秋海棠(B. edulis H.Lév.)、南川秋海棠、永兴秋海棠。
濒危(EN)3种:长叶秋海棠、汝城秋海棠、丹霞秋海棠。
易危(VU)1种:美丽秋海棠(B. algaia L.B.Sm. & Wassh.)。
近危(NT)1种1亚种1变种:紫背天葵(B. fimbristipula Hance)、秋海棠(B. grandis subsp. grandis Dryand.)、红孩儿(B. palmata var.bowringiana(Champ. ex Benth.) Golding & Kareg.)。
无危(LC)2种1亚种:周裂秋海棠(B. circumlobata Hance)、掌裂叶秋海棠(B. pedatifida H.Lév.)、中华秋海棠(B. grandis subsp.sinensis(A.DC.)Irmsch.)。
该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湖南植物志》中秋海棠科记载的空白,也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有助于重点关注濒危物种的生存状态,深入开展其生态习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从而这些为物种的保护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
田代科研究员课题组自2011年成立以来,始终将国产秋海棠属的资源调查、分类及多样性研究、迁地保育等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截至目前,团队已发表秋海棠属新物种20余个,收集资源400余份(含种及品种),使辰山植物园成为国内秋海棠属植物资源收集量最大的单位之一,其中国产秋海棠物种收集量国内最多。最近,田代科研究员牵头,首次系统性地完成了国产秋海棠属已知全部物种的濒危状况评价,结果表明约80%的物种属于易危及以上等级,需要加强保护的种类很多。
此外,由田代科研究员牵头申请,在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和同行的积极支持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秋海棠专业委员会于2020年正式成立,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秋海棠学术研讨会及秋海棠展在上海辰山植物园顺利召开,此举标志着中国秋海棠的科研与产业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
观赏植物资源及创新利用课题组供稿
|